岐伯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岐伯为神农之孙,在炎帝兵败于黄帝之后,遂隐居于岐。黄帝在一次访贤时,发现了岐伯具有卓越的治国才能,就拜岐伯为师,并委与宰相之位。黄帝非常重视岐伯这位难得的人才,不仅高规格接见了岐伯,而且委与重任,在政治上让岐伯谋划治国之方略,在医事上让岐伯主持创立医药之学,在军事上支持岐伯发明战鼓与号角。《广博物志》卷二十云“黄帝师于大填,学于封巨赤诵,复岐下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在访贤之后,“帝见岐伯于銮殿”(《格致镜原》卷十九),并深入探讨治理国家之道。
《帝王世纪》:“(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岐伯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岐伯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岐伯与黄帝答问的形式写成。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所做的贡献,专门修建了岐伯庙。
岐伯是一位十分重要的养生人物。他将上古时期养生大家的养生经验和养生方法进行归纳和整理,为道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晦庵集》卷七十二云“《黄帝纪》云:其师岐伯,明于方士之言,医者宗焉。”相传岐伯曾乘由12只白鹿拉的绛云车,邀游于东海中的蓬莱仙山,十分浪漫。由于岐伯对道家、神仙家的创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道教尊称为第一代天师。
上古时期,为了让医学、巫术和技艺能够长期流传下去,部族的长老都会从本部落中挑选出最聪明的少年作为这些方术的继承人。岐伯自幼聪明颖慧,是继承炎帝部落高深绝学的不二人选。作为神农氏的第三代传人,岐伯不仅继承了家族的医药方术,而且还虚心向当时的名医僦贷季学习。在审定本草经典与创立医方药剂的同时,还在理论、治法、针灸等诸多方面开创先河。《玉海》卷六十三载:“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
天下医术出岐黄,岐伯是第一位融会炎帝、黄帝两大部族之医术于一身的上古名医。他既继承了农耕文明的医药传统,又吸收了游牧文明的医药方法,同时还参考了其他部落的医药诊疗特点,从而创立了中华民族的正统医药学体系。因此,探寻中医药学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岐伯与黄帝共同创立医药学的时代。
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10卷、《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10卷、《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1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1卷、《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2卷、《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1卷、《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1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诀》)、《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
岐伯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主要反映在军事、音乐和天文等领域。在军事方面,岐伯除了协助黄帝征伐蚩尤、统一华夏之外,还发明了战鼓和号角。在当时,战鼓和号角是鼓舞士气、讥讽敌寇的重要工具。在音乐方面,除军乐之外,岐伯在乐器、乐曲还有许多发明和创造。根据文献的记载,署名岐伯发明的乐器有:鼓、角、镯、铙、灵鞞、神钲、短萧、钟。在天文学方面。岐伯是司天之官,对天地之运行、气机之升降、万物之变化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
岐伯山位于苟堂镇大鸿山东侧,海拔473米,(在方沟村与槐树邻村交界处,其四周群山环抱,山中水质优良,草药众多,小气候甚好,被当地人称为“人寿年丰”之地。)是黄帝与岐伯论医谈药之处。《路史》云:黄帝西巡访贤,“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据考即来到此地,为臣民采药治病,这一千古之谜终于解开。岐伯是上古时期着名医家、黄帝的老师,又称“岐天师”。《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和岐伯、雷公、鬼臾区(号大鸿)等对话的形式写成,后人据此称中医为“岐黄之术”,而且把岐伯置于黄帝之前,可见岐伯在中医药史上的重要地位。
岐伯山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很适合中草药生长,目前查明有草药170余种,以当归、白芷、白术、麻黄、金银花、益母草等常见药材为主,是防治疾病的天然药圃。